金来源
中工网评论员 李嘉宇
近日,深圳华强北商圈出现了一群特殊的“外卖跑腿”——平均年龄不超过十二三岁的“小孩哥”“小孩姐”,他们以每单1~2元的价格替代外卖员完成“最后100米”的配送。据中国青年报客户端报道,这一现象引发热议后,当地街道办随即发布通知,要求商户和外卖平台停止让孩子参与配送,并同步推出全托班、延长图书馆开放时间等替代服务,保障未成年人暑期安全与学习需求。
既能锻炼身体、又能赚取零花钱,还能为他人提供便利……乍一看,这种“代送外卖”服务确实不失为孩子们参与社会实践的一种选择。但仔细想想便不难发现,当孩子们奔波于车水马龙的商圈、穿梭于迷宫般的写字楼时,潜藏其中的安全隐患或许远超其可能带来的教育价值金来源,虽然相关报道称有成人会先对这些孩子进行培训。
这一现象的出现,折射出一些职工家庭,特别是一些在城市中务工人员的家庭,可能面临的暑期监护难题。从报道看,这些“小孩哥”“小孩姐”多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,父母忙于工作无暇照顾,孩子们的时间、精力又无处安放,于是选择了这种既能体验生活,又能有所收获的方式。
值得称道的是,面对这一现象,当地采取了“疏堵结合”的治理方式,及时叫停这一危险行为的同时,提供免费的全托班、兴趣班等,街道及社区图书馆还同步延长开放时间,为孩子们提供安静、舒适的学习环境。这些举措不仅极大降低了安全风险,而且让孩子们的暑假生活更丰富多彩。每个社区的情况不同,及时回应关切,拿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,是一种治理的温度,也是一种智慧。
劳动教育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一课,但适龄、适度无疑是重要前提。实践表明,让孩子们有组织地进行社会实践,才是体验劳动乐趣、习得劳动知识、掌握劳动技能的安心之选。
进而言之,“跑楼小孩”事件也是一面镜子,照见了青少年教育中的一些重要课题,比如,如何在“促成长”与“护周全”之间找到更好的平衡?如何让留守的孩子跟他们的父母在假期能够更好地团聚?有关方面还能为这些孩子做些什么……近年来,不少地方也注意到了这些情况,结合实际需求,在暑期组织推出了一些特色服务和活动。例如,有的地方开展“小候鸟”爱心托班公益活动,为来当地与家人团聚,父母却因工作无法陪伴的孩子安排舞蹈、编钟、绘画多种课程;有的地方为了让在当地工作的快递员、网约配送员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更好地与子女团聚,开展“暑期免费住1个月”公益活动;多地工会通过公益夏令营,为职工子女打造集安全教育、劳动体验于一体的暑期课堂……这些暖心举措既解决了“家属团圆”的现实需求,又实现了孩子开心、家长放心、企业安心。
家长是孩子的“第一监护人”金来源,学校是孩子的“成长引路者”,同时,为孩子织就“安全防护网”需要社会各方的积极参与和作为。实现“暑有所托,假有所获”,不仅关乎孩子的成长,也关乎社会的未来。
恒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